陳晧忠建築師:《大數據的建築:騰訊濱海大廈》
2019.2.1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大數據的建築:騰訊濱海大廈》
上篇提及深圳建築之行,還參觀了騰訊新總部濱海大廈。作為現今中國最大互聯網、智能通訊和高科技的龍頭巨擘,一棟能展示其國際企業形象和領先科技導航的標誌性建築不可或缺。
由NBBJ建築事務所和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設計的雙子塔,分別樓高50和39層。建築最引入注目的設計,是三組立體共享空間的連接橋,貫通兩座塔樓的不同樓層。而每組連接橋都有其特定功能、空間規劃及配套,讓員工進行各類運動鍛練(設施包括室內攀石牆、跑步徑、籃球場和羽毛球場等)、社交活動和教育培訓等,亦設有休閒茶座和空中花園等。營造自由、從容和愉快的工作氛圍,更有助促進員工的工作效率。
按當值導賞員的講解,三組連接橋刻意分別設置於高、中、低樓層,緊扣着雙子塔,功能空間細密銜接,充分演繹了互聯網的「互」字含意,不但建築空間互相緊扣,還是高密度城市的縮影,寓意大樓使用者和諧緊密的共融關係。正如他們會稱呼對方為「小夥伴」,就可見他們的合作關係何等親切。
大樓玻璃幕牆亦非一般傳統的二元垂直式設計,而是集成了一套根據日照角度而各異的遮陽系统。向南面每件幕牆組件猶如鱗片一塊疊一塊,由上至下往外微微傾斜,產生遮陽效果,減少日照,控制炫目和熱量,從而降低空調耗電量,達致節能減碳的最終效益。
不過,最令筆者嘆為觀止的,是潛藏建築硬件裏的軟件設定 — 全天候感應裝置(Location Base Sensor)。用不同觸感形式(包括溫度、移動或個人通訊器材的訊號等)來監測大樓內不同羣組的聚集和流動等情況及頻率,從而收集一系列的大數據,再經由雲端儲存系統提取相關信息,分析和推算出大樓使用者的工作活動模式和習慣。例如根據公共空間的聚集使用情況,來調節這些空間所需的耗電量和空調需求,以堅實數據來制定一套更節能和高效率的樓宇管理策略。
曾有人比喻大數據是互聯網數碼時代的「新石油」,能掌握大數據的來源就如坐擁油田。講求創新及共享的新經濟,需要不同規模及類別的空間,收集大數據便能更準繩地作出規劃,一地多用、三維發展以創造效益。騰訊總部可以說是以科技成就智慧建築的典範,推動互聯網高科技的火車頭。(深圳篇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