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一代建築宗師︰何弢博士》
2019.4.12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一代建築宗師︰何弢博士》
香港建築師崛起的70年代,見證了香港經濟的起飛。本土建築師普遍擁抱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不事浮華,默默解決技術和實際問題,反映了務實靈活的精神。在滿足功能的同時,也遵循一定的美學規律如幾何、光影、體量、序列等,他們的作品都彰顯具里程碑的意義,而當中一位佼佼者便是近日與世長辭的何弢博士。
何弢博士1964年於哈佛大學畢業,留學期間師從現代主義建築鼻祖Walter Gropius,後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1968年他開設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其設計擁抱現代主義思想,無論在空間營造、結構表現、材料運用、工藝細節上,都反映包豪斯(Bauhaus)實用主義的基礎語言。而他芸芸作品中,香港藝術中心堪稱其代表作。
1970年初期,何博士深感香港文化藝術活動場所的匱乏,極力游說政府興建藝術中心。可惜當時政府只願在灣仔海旁撥出地盤面積只有30乘30米的用地,建築費更需私人籌措。儘管如此,何博士仍擇善固執地設計屬於人民的藝術中心,當中包括視覺藝術、音樂戲劇及演藝活動場地、圖書館和辦公室。
雖然地盤面積不大,卻既能包容中心所需,同時把垂直功能疊起,將立體交通的概念融入中心內。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預示了今天複合功能高層建築的藍本。
在建築物的中央,何博士採用大膽布局,挑空一至五樓的中庭,大樓梯沿邊盤旋而上,聯繫各層或穿插出的半層空間,樓梯旁亦掛滿藝術展品,成為流動開放式的展覽空間,在當時可算是劃時代、實驗性的建築。而建築物外形和細部均採用三角形幾何的結構表現,直接將混凝土結構格子板天花外露,標誌純粹的結構力學之美。藝術中心於1978年建成,其獨特的個性有助市民建立歸屬感,為城市增添氣質,開啟了現代主義和包豪斯風格在香港的宣言。
Bauhaus風格不僅是影響深遠的建築一派,亦涉及廣闊的藝術和設計領域。而何博士亦修讀美術、音樂、歷史、哲學等,因此他亦深受此風格薰陶,造就他以市花「洋紫荊」為靈感,為特區政府設計別出心裁,又具象徵意義的區旗及區徽。
此外,他果敢批評當時建築署濫用古典建築元素,使中央圖書館成為一座不倫不類的公共建築,可見他絕不買政府的帳。這都充分反映何弢博士高風亮節的藝術修養與前衞的建築造詣,而其一生的成就,及對社會、對政府的貢獻,足以媲美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