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楹建築師:《文化為本的建築:東區文化廣場》

Skypost_20200417_劉達楹_文化為本的建築:東區文化廣場_Resize.jpg

2020.4.17
撰文:劉達楹建築師
《文化為本的建築:東區文化廣場》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香港筲箕灣的東大街跟平日人車爭道的面貌變得很不一樣。平日熙來攘往的馬路給封了,馬路兩旁站滿密麻麻的人,欄杆上插滿色彩繽紛的旗幟。人們的眼光被一隊隊巡遊隊伍吸引着,他們看着五光十色的花車及隊伍在眼前經過,臉上洋溢着興奮與歡樂。

這是一年一度的譚公誕。譚公這個道教少年神仙,據說曾經幫助當地居民平息瘟疫,之後一直受人民尊敬崇拜。當地居民每年藉着神功戲及大遊行對少年仙人表示感恩。巡遊隊伍內有數以百計的舞龍團、舞獅團、神像轎子、銀樂隊,當然還有功夫表演,大鑼大鼓響遍街道。隊伍中也有各式各樣裝扮成古代和尚、道士和古典美人,浩浩蕩蕩,興高采烈。巡遊活動到了譚公廟時到達高潮,各隊伍紛紛在譚公面前努力演出,之後才陸續散去。

筲箕灣從一個以捕魚和開採石礦為生的小村落,漸漸發展成現代化國際大都會的一個發達商業區,但居民對這個古老民間節日至今仍樂此不疲,可見他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多深的依戀。

東區文化廣場位於譚公廟的右側,對建築設計團隊來說,給予這項目一個獨特的生命是建築師追尋的夢想,建築師要面對的是,如何把民間傳統文化價值植入這個項目裏。

東區文化廣場東面是譚公廟,西面是愛秩序灣公園及愛秩序灣海旁,北面是筲箕灣避風塘,南面市區則密密麻麻布滿了民居。在這裏興建一個附設舞台的廣場,重要的考慮是盡量不要讓噪音騷擾附近民居。基於噪音的考慮,廣場主舞台不可以對着譚公廟(即市區方向),只能向着避風塘。還好海旁的一個小平台與譚公廟遙遙相對,可以作為神功戲的表演場所。如此廣場便有兩條中軸綫,一條貫穿主舞台與小平台,另外一條則貫穿小平台與譚公廟,這樣的規劃加強了廣場與譚公廟的聯繫。

除了節日,平時也有不少表演項目,舞台上的擋聲層把噪音罩住,減少對附近民居的滋擾。廣場的前庭就在譚公廟的右側,節日時巡遊隊伍就可以利用擴大的空間進行表演,旁觀者擁擠的情況也得以紓緩。(待續)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6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