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基建築師:《新加坡板凳的故事》
2017.07.28
撰文: 李培基建築師
《新加坡板凳的故事》
從城市公共空間所包含的設施中,細心觀察它們怎樣被使用,就可以有不一樣的體會。
七月初,跟隨香港建築中心舉辦的「綠建築之旅」,到新加坡參觀環保建築項目。在幾個景點中,例如羅伯遜碼頭(Robertson Quay)、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Park)、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及新加坡城市展覽館,遇上一系列頗別致的戶外裝置,高矮長短,大小不一,貌似椅凳。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都配有肌理玲瓏浮凸的深棕色木條,以及附上一小塊不鏽鋼的名牌。原來這系列戶外凳大有來頭,它們源自2012年的一個公開設計比賽。
市區重建局在籌建新國家體育城之時,要拆掉舊場館,而舊館中採用鐵力木的長板凳,雖久歷34個寒暑,狀況依然良好。局方遂保留千多條,與新加坡家具業議會合作組織了一個比賽,利用這些舊木條重新設計,從130件參賽作品中選出五件。同時委託25位建築師、設計師、教授等,創作具特色並符合不同選址的設計,讓市民公開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
從去過的公共空間和配置的11件作品中,我感受到設計師都千方百計把舊木條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支撑的鋼鐵支架也非常精巧。市民可隨便使用,坐臥皆宜,各適其適,自由自在,也看不到被破壞的痕迹。
每件作品猶如一張立體的邀請函,向路過的人問好,請過來坐坐,休息一下,並看看周邊的美景。倘若遇上其他人,還可以聊幾句,真的很寫意。木條的紋理,令人聯想起舊國家體育館的光景和回憶。一方面讓市民體驗好設計的優點,另一方面又可善用建築舊物料,減低處理廢料的成本,一舉兩得。
事實上,香港也有類似的案例。位於屯門曾咀的「源‧區」,負責的環保署在園區和展覽館咖啡廳內選用的部分家具,就是利用舊灣仔碼頭的防撞木,重新創作而成的各種款式的座椅,設計精緻,與新加坡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