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妍建築師:《完美當下 社區建築》
2017.10.06
撰文: 陳雅妍建築師
《完美當下 社區建築》
在以金錢掛帥的社會中,建築行業要推動設計以社區為本,始終屬於小眾--不在意利潤回報的設計,在商業掛帥的香港建築界很難獲得認同。但我相信還原基本步,以用家的角度出發參與設計,才是建築師的專業,為需要的人創造一個改變的契機,一步一步的實踐夢想。
基於建築物條例的限制及土地短缺的問題,基層因為租金昂貴而只能屈就住劏房。建築師不是魔法師,未能變出更寬敞的家園,只能在不違反僭建法例的原則之下,保留足夠的流動性,嘗試通過創嶄新的設計去改善生活環境;了解不同用家的需要,以多功能的設計,讓空間不再局限於一堆數字之上,而是隨着時間轉變,配合不同的需要改變功能;也可以加入共享空間的概念,達致更佳的空間使用效率;又或向高空發展,將平面的生活空間三維化。
推動社會變革的建築師Shigeru Ban曾經說過︰「我們有責任為有需要的人做設計,因為身為建築師,要捉緊設計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更美麗舒適的生活空間。」在尼泊爾山區一間捐贈的圖書館內,關上以木板組成的窗戶,令人很懷疑學童到底怎樣在這昏暗的環境下閱讀。然而老師說︰「你們是來自光明的城市,不能適應沒有燈光的環境。小朋友走進閱讀室,瞳孔自然會適應周遭的環境,根本不用依靠外來的燈光。」
設計應該從社區之中孕育,而不是建築師筆下個人構想的烏托邦。參與式設計旨在利用當地居民的傳統智慧,啟發每個人自身的設計潛力。貧民區內的設計非標誌性的建築,但每一小步的改變,也對居民帶來衝擊,從圖紙上的設計化成居住的社區。第三世界所興建的住所及學校,皆在直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也大大增加學童就學的比率,讓他們由世世代代務農,到可以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從而改善整個家庭的環境。
建築因為人的使用而獲賦予價值。沒有人欣賞的建築物,只能說是構築物,談不上建築。居民共同構建的社區,一磚一瓦也是共同的經歷;建築師參與其中,是最佳的共同學習機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918928/完美當下%20社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