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杉芬建築師:《River to River : 體驗城市空間的藝術節》

Skypost_170714_洪杉芬_River to River 體驗城市空間的藝術節.jpg

2017.07.14
撰文:洪杉芬建築師
《River to River : 體驗城市空間的藝術節》

紐約River to River藝術節,免費節目種類多得不能盡錄,舉行場地多是下城的沿岸地區,名字由此而來。

小妹當年遊紐約,曾到South Street Seaport Museum的時裝展、Pier 16的舞蹈表演、One NY Plaza的畫展、Battery Park的裝置藝術、Rockefeller Park的演奏會,還有離島Governors Island的多媒體藝術等。旅遊書未必會介紹這些地方,如果不是這個藝術節,我想此生也不會去這些地方。

以為自己大鄉里出城,但原來連紐約人也未必知道。一位住下城區十年的朋友,陪我去Rockefeller Park邊聽拉丁爵士樂邊野餐後,興奮地說發現了新大陸。在Pier 16,身旁的當地人說,如果不是來看朋友表演跳舞,也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小妹忍不住翻看資料,才發現這節目是政府、多個地區、藝術團體及商業機構,為了活化911後的下城區而合辦的。

建築雖是藝術的一種,但小妹極不贊同用博物館展覽形式去介紹建築,要知道建築是屬於城市的,要看懂建築必先了解周邊的城市肌理及街道文化。而且欣賞建築,除實體建築所載的正空間,也要看公園、街道等負空間。用免費藝術做餌去活化公共空間及社區經濟文化,手法實在太高明。

不同藝術範疇crossover

小妺在香港也曾以觀眾或搞手身份參加藝術節、建築展、導賞,不過總覺得有點孤芳自賞,以一個700萬人的城市來說,參加人數不多。去美國一趟,才領略到crossover的感染威力。先不說為何香港藝術節只有表演而沒有視覺或裝置藝術,建築及城市空間呢?電影呢?可否來個不同藝術範疇的crossover,令各方藝術工作者共同創造新嘗試?

再說,除了博物館和音樂廳,可否在公園、廣場、天橋底,甚至學校、商場、商廈大堂等城市空間舉行?

藝術節不一定由官方或非官方單一舉辦,各方好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個主辦單位的crossover又如何?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857364/RivertoRiver : 體驗城市空間的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