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兒建築師:《伊朗建築之「橋」》
2018.07.06
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伊朗建築之「橋」》
橋,一般來說在功能上就只是一個通道,懸空把兩邊連接上來。伊朗有兩道別具意思的橋︰建於1602年在伊斯法罕的33孔橋(Siosepol Bridge),和在德黑蘭建於2014年的「大自然之橋」(Tabiat Bridge)。雖然這兩條橋相隔400多年,但共通點是彼此都不只是通道,而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間,遊人可以停下來,甚至流連忘返。
33孔橋,由阿拔斯一世建於1602年,屬於雙層拱結構,具有攔水壩的功能,它跨越了伊斯法罕的查揚德河面最寬的轉折處。此橋主要是為了把卡哈巴大道與伊瑪目廣場連接起來,是阿拔斯一世的伊斯法罕都市計劃中很重要的連接點。
33孔橋的橋頭兩邊是河濱公園,沿河林木成蔭,早上看見不少市民跑步和運動,可惜到訪時查揚德河已乾涸多年,再也看不見河水。水源的確是伊朗目前面臨的重要議題。
33孔橋早上和晚上有着很不同的氛圍,拱撟中間為主通道,兩邊有行人可坐下的座位,可以在橋上休息、閒談,觀看不斷穿梭的行人。往外是拱撟的迴廊,這裏我們可以往外觀看河兩邊的景色。
晚上的33孔橋,在燈光之下更具魅力,微光之下,人都變成剪影,沒有了面貌和國籍。每處拱門下的小空間,平凡人都好像變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作攔水和通道的33孔橋,超越了基本功能,成了人生命的舞台。
大自然之橋(Tabiat Bridge)建於2014年,是伊朗政府的一個公開設計比賽,得獎的是一位年輕的伊朗女建築師Leila Araghian。Tabiat Bridge全長270米,把兩邊的公園連接起來。下面川流的是Modares高速公路,是北德黑蘭的主要通道。
Tabiat是波斯語,意思是大自然。橋的結構是三維的立體鐵鋼架,由三支似樹形態的支柱支撑,形狀如在大自然中蠕動的紐帶。
橋分上、下兩層,由斜道及樓梯連接,空間之寬闊讓行人可以停留歇息,還有咖啡店和食店;也可以以在橋上的高處俯瞰德黑蘭的全景。就如33孔橋,大自然之橋也創造了一個不一般的城市空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