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香港仔兩岸的歷史建築》

《香港仔兩岸的歷史建築》(17 Aug 2018).jpg

2018.08.17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香港仔兩岸的歷史建築》

香港仔又名石排灣,位於香港島的西南部,與鴨脷洲隔海相望。中間狹窄的水道有天然山丘作屏障︰香港仔那邊有田灣山,鴨脷洲則有玉桂山,中間海峽正好用來避風,成為天然漁船的避風港口。昔日漁民生活較單調,所以每年端午喜慶節日便會扒龍船(即龍舟競渡)。不少街坊和遊客會專程前來,親身感受節日喜慶的熱鬧,細味空氣中略帶海水氣息的漁港風情。

避風塘兩岸還各有一座供奉海神的廟宇,讓漁民出海或歸航時祈求神靈保佑。鴨脷洲的洪聖古廟於1773年已建成,顯示香港開埠前68年已有漁民和商人在島上聚居;而另一邊香港仔的天后古廟則建於1851年,同是漁民心靈寄託的場所。

在鴨脷洲海旁興建的洪聖古廟,供奉南海廣利洪聖大王。洪聖是海神之一,受漁民和商旅崇敬。洪聖古廟為兩進三開間設計,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廟宇左右兩側各加建廂房。廟宇結構較為獨特,共以五對柱支撑,而屋頂則採用「捲棚懸山頂式」,再配以綠色琉璃瓦簷頂。

前殿屋脊和天井兩廊的女兒牆均有以神功戲為題的石灣陶塑裝飾,雕工精緻。前殿廟頂左右垂脊末端的「日神」和「月神」陶塑更是栩栩如生。

昔日漁民傳統迷信,認為對岸舊香港仔警署會影響鴨脷洲的風水,所以廟前空地便豎立兩根六米高的木柱,繪以龍形圖案,以化解警署所在的「虎地」煞氣,在香港甚為罕見,居民稱之為「定海神針」。這是香港仔最古老的廟宇,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迹。

對岸的石排灣在開埠後發展為重要的造船中心,1970年代政府要發展香港仔,在天后古廟對出填海,船塢被填平,興建了香港仔中心。而現在的天后古廟亦遠離填海後的海岸綫,廟內保存了清代古鐘、對聯及匾額。神樓及供台的雕工亦十分細緻。最引人注目的是屋脊上密密麻麻的石灣陶塑人物,活靈活現,當中以眾女將最富特色。現古廟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在避風塘兩岸散步,或是乘坐傳統樣式的小舢舨穿梭往來海峽水道,在海風輕拂下可飽覽歷史與人文風情共冶一爐的漁港風貌。相比起繁忙鬧市熙來攘往的車水馬龍,這裏肯定讓人感覺舒適悠閒。(二之二)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139836/香港仔兩岸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