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重塑未來的南豐紗廠》
2019.11.15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重塑未來的南豐紗廠》
香港建築中心最近聯同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9,舉辦一個圍繞荃灣衣、食、住、行主題的工作坊,邀請不少街坊朋友分享他們對荃灣的歷史文化、生活點滴。一個地方需要有故事,才能形成一個社區的性格,而舉行地點是成功保育活化的南豐紗廠舊廠房。
1966年南豐紗廠設有三個廠房,第一及三廠專門棉紡,第二廠負責織布。1980年增設第六間廠房,產量逾9,000噸棉紗,是香港最大棉紡生產商,與塑膠、鐘錶及電子業齊名,奠定推動香港經濟的重要地位。南豐紗廠雖然沒有被評定為任何級別的歷史建築,但它所承載的紡織歷史和故事,卻為荃灣交織出一個文化、創意集中地。一條棉紗,本質謙遜但充滿了潛力,這就是活化賦予舊廠房新生命的精髓。
建築師盡力保留廠房原貌,既有樓梯、扶手、地磚、牆身水泥面、樓層標示,甚至是用來滅火的沙筒,都逐一保存並適切地融入活化規劃空間,滲透着粗糙質感和原始味道的工業風。並以多元文化媒體,包括擴增實境等互動技術,去交織關乎紡織文化的對話和展覽空間。更重要的是重新探索一個「地方營造」的可行性,把空間重新還給使用者(如上述工作坊的參與者),讓他們造訪時,可感受到原來自己也可以介入社區,帶動微小而確實的改變。的確,在眾多保育項目過程中,務必結合地區歷史和文化溫度,由下而上的集體構思和重塑,才能將地方營造成為更多交流的公共領域。
地方營造不只是一個實質三維空間,還包含地區文化和居民的集體回憶。這相濡以沫的關係彷彿重新建構人與人、人與地、地與歷史之間的聯繫。打造城市共生、與民共享的新價值,一群本來互不相識的人聚首一堂,一起反思自己和整個城市的生活方式,甚至引發創意,達到地方有機自然發酵,將原有廠房「前世」的一點一滴,沉澱成屬於「今生」的它獨有文化特色的社區。
整個紗廠活化後的人文風景,猶如紡織為留白的帆布,讓人發揮想像力。從參與街坊的口述歷史,找到昔日很多荃灣本土文化的有趣故事,為過往建築導賞團,大多由建築師角度欣賞城市建築這硬件,平添不少滿載人情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