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建築界巨人貝聿銘》
2019.05.31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建築界巨人貝聿銘》
5月16日那天,蜚聲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2歲。作為後輩,無不對這位巨人的隕落黯然神傷。他一生的成就與驚艷的作品,折射出華人的睿智及東西文化、古今建築合璧的風采。他堅定地追求現代主義建築美學,運用爐火純青的幾何設計與嫻熟手法,塑造光影交錯的空間、洗練鉛華的細節,讓他的作品達到至臻完美的境界。
貝聿銘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後到美國攻讀建築,受西方文化薰陶。他童年在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蘇州四大名園之獅子林庭院度過,耳濡目染,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切的領悟,造就他融會貫通、糅合東西文化的精髓,並將古典與現代結合而用於建築設計之中。香港建築中心想藉此篇幅,深入淺出地回顧這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而當中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不朽作品,定當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要追溯這撼動人心的玻璃金字塔建築的源起,便要談到在法國當了15年總統的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在他領導下的巴黎都市重建實驗計劃,選擇用文化力量活化都市,尊重過去的同時亦改造舊貌,結合歷史脈絡,打造新都市景觀,自龐比度中心後再誕生出許多具代表性的劃時代建築。
貝聿銘大膽而巧妙地借用古文明埃及王國原始幾何(primitive geometry)系統,以建築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形狀,再套用現代材料來展現明亮的玻璃金字塔,有形無形地滲透着一股力量,呈現了重中帶輕、實中見虛、古往今來的意境;於古典優雅的羅浮宮中庭,創造一個超越時間的建築巨作(Timeless Architecture)。
可惜這個前衞構思引來巴黎以至法國的軒然大波。一個都市新建築竟會演變成全國社會事件,可見當時法國民眾對都市重建的意識之高。密特朗卻義無反顧地為羅浮宮統一入口的設計護航,貝聿銘最終不負所望,擇善固執地將玻璃金字塔融入羅浮宮的典雅之中,與歷史脈絡和諧共處,替羅浮宮注入新的生命力,從此獲得法國人的喜愛,全球遊客慕名朝聖造訪。
正如貝聿銘所言︰「創新並不是我的目的,我是在時代、地域和出現問題中尋求創新。自己得意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議之後,被證明是傑作的那幾件。」下篇再談貝聿銘先生「那幾件」經典。(貝聿銘作品回顧系列之一)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365756/建築界巨人貝聿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