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建築中的建築•光之空間》
2019.9.13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建築中的建築•光之空間》
上海是個歷史文化名城,亦是金融、貿易及航運樞紐中心,是長三角的橋頭堡城市。這繁榮都市吸引不少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如隈研吾、Zaha Hadid、Norman Foster等為此地設計留下出類拔萃建築作品。而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也是其中一位,他在上海營造了兩個出色的建築設計︰一個是外觀樸素、內部別有洞天的商場建築改造項目「光之空間」,一個則是獨立建築的保利大劇院。
2017年底落成的「光之空間」,其實是重新設計綜合商業建築新華紅星國際廣場的部分空間,由新華書店和明珠美術館結合而成的藝術文化和閱讀空間。安藤完美結合美學與商業,構建一個具象的生活場景,讓顧客去感受生活,呈現出的藝術與商業、文化與生活的對話。而這個文化藝術空間位於商場內最高的第七及八層,並不算商業價值最高的樓層,加上書店和美術館位處一隅;他便採用以「誕生新場所」為思考原點的卵形空間方案,連接上層美術館展覽空間和下層書店的閱讀空間。
從外觀上看,它樸素、不修飾,建築內容卻充滿故事。安藤運用了他招牌式的清水混凝土、天然可塑性高的木材,在兩層挑空的卵形空間呈現兩面曲面及頂的書架牆,劃分成弧形閱讀場所。另設有浩瀚宇宙印象的穹頂,組成一個由書籍(知識)包圍起來的思索之地。好的建築能使人聚在一起思考。
卵形空間外陳列打卡人士必到的萬花筒書櫃,是由數十個平行擺設的同款書櫃;中央是中空的正方形,從一端望向另一端,有種無限空間的透視感,彷彿無窮無盡地伸延到遠方。在這裏,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邂逅故事,邂逅的或是一本書,或是一個朋友。
這種「精於心、簡於形」的建築風格,恰如自然空間的哲學表達,雖不及奢華,卻總能內生一種精神富足。在這小尺度的建築內,讓知覺和感覺互動,理性與感性共生;聯結人與書,讓閱讀的光亮直觸人們的心房。正如安藤對完成這項目的一席話︰「文化藝術的力量不正如無處不在、能夠感知卻無法觸摸的光一般嗎?光是耀眼、溫潤,也能滋養我們的思想。」
「光之空間」隱含象徵意義,而安藤本身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很多夢想成為建築師的年輕人的道路。建築師,猶如他可以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其建築人生就像一盞明燈,為學子後輩在建築道上照亮了一條希望之路。那麼,誰能像安藤忠雄一樣發光發熱,帶領市民一起走出我城當下黑暗的陰霾困局呢?解鈴還須繫鈴人。(上海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