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兒建築師:《越戰紀念碑 • 戰爭的暴力》
2019.09.27
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越戰紀念碑 • 戰爭的暴力》
「以暴制暴只會帶來更多的暴力,更多的不公義,更多的痛苦。」– 一行禪師。
為甚麼要閱讀歷史?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可從歷史學習,不再重犯以往的過錯。歷史紀念建築的重要性在它的精神意義,這些建築要紀念的是甚麼?讓後人有甚麼反思?
1975年越戰結束,為了紀念在戰爭中死去的軍人和於越戰中服役的美國士兵,80年舉行了設計比賽,評審一致選出美籍華裔、當時只有22歲的建築學生林瓔的方案。她的設計簡約精要,只在綠草地上陷入V形斜步道,沿步道旁是黑色的反光花崗岩石板,石上刻有五萬多在越戰中死去的軍人名字,沿斜道慢慢往下走,由淺至深,出現的名字如潮湧般增加。
這設計的震撼力遠超幾個英雄士兵的銅像,它建構的不是那英雄式的表揚,而是一個讓人反思的空間。這一個「V」字,代表勝利,但這就是美國人或人類的勝利嗎?紀念碑讓人反思這場戰爭犧牲了這麼多生命,我們得到了甚麼?越戰由1955至1975年,是美國支持反共主義的南越對抗蘇聯支持共產主義北越的一場戰爭,越南死亡人數高達200多萬。一場為不同信念對抗的戰爭,導致當時繁華的越南成為美蘇的戰場,剩下的就只是頹垣敗瓦和暴力後的傷痛。
林瓔的設計沒有表揚軍人的英勇,因此當時備受批評,更有建議在她設計的紀念碑中間放下那有象徵性的英勇軍人銅像,林瓔堅決反對。最後紀念碑得以原作設計建成。黑色反光的麻石是重要的選材,黑石的反照把參訪者和這些名字連結起來,我們不只是旁觀者而是參與其中。當看見自己的影照在牆上,用手觸摸牆上的名字,也可感受當中的悲痛。
從斜道往上走回到地面,再面對世界,現在的我們會作一個怎樣的選擇?林瓔的戰爭紀念碑讓後人反思的不是戰爭的對與錯、成與敗,而是暴力後真正為我們帶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