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晧忠建築師:《公共交通樞紐的建築》

Skypost_181116_陳晧忠_公共交通樞紐的建築_Resize.jpg

2018.11.16
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公共交通樞紐的建築》

紐約世貿中心重建原址除了數座「問誰領風騷」的摩天大樓外,還有一個公共地鐵站,集購物、展覽、交通樞紐於一身。這座外形別樹一幟、極具雕塑感的動態建築,是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近年的設計,他尤其着重建築技術結構表現主義。

Calatrava是一位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結構工程師,所以他的設計經常將結構形式運用在建築表現上,將生物骨骼架構(Living Structure)概念應用於主要建築結構的單元上,創造出具動感和流綫形的空間,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開拓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另類領域。

這座公共運輸建築外貌恍如展翅的飛鳥,其建築師理念猶如一位孩童正在釋放鴿子一樣,象徵和平共存、社會包容多元的信念,成為城市獨特的標記和功能符號。就像Calatrava的成名作品--法國里昂TGV火車站,如出一轍地擁有展翅、具超凡感性的建築結構外形。人們從遠處已可看到這標誌性建築,確立了公共交通樞紐建築的特定形象。

室內全白、倒轉漏斗形的高䠷客運大堂,有着充沛的自然光;曲綫結構單元營造出流綫形的室內空間,活現了現代版的巴洛克式(Baroque)建築。不期然令人聯想到17世紀建築大師Francesco Borromini所建造的聖依華大教堂,同樣地散發格外強烈的抽象感和現代感,複雜而充滿張力。

其實,難以想像在這高密度和資本主義的都市重建規劃裏,會在彌足珍貴的土地上興建和容納一所沒有高利潤回報的低層公共運輸建築,不去發揮用地所容許的發展參數。反觀香港,沿綫鐵路車站或維修車廠旁或上蓋,定必規劃興建密集式住宅塔樓和「蛋糕式」裙樓,以車站為紐帶中心帶起了大型商場和「軌道村莊」,這種成熟的綜合物業發展模式稱為「公共運輸導向型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九龍站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在這寸金尺土、高地價政策的環境下,這種設計因為與軌道交通連接,最能符合市場的需求和利潤回報;鐵路沿綫車站只淪為物業發展的配套措施,只能配上功能性導向空間,以及預留結構荷載以配合將來住宅或商業發展的連接基座(Enabling works),而沒有引人注目的建築外形,更莫說成為特定城市形象和符號。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209508/sp-columnist-front-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