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彬芬建築師:《藍白灰的故事》

Skypost_170623_洪彬芬_藍、白、灰的故事.JPG

2017.06.23
撰文:洪彬芬建築師
《藍白灰的故事》

不知道有沒有途人發現灣仔藍屋顏色的改變?原來三座藍色一座灰色的外貌,變成了三藍一白。

一般國際認可的保育指引,都會把文化遺產的價值系統化地分成歷史、建築、社會等不同層面。對於保育顧問來說,社會價值最難評估,其保育也最難處理,因為要諮詢的人很多。大眾對這文物的認同感愈強烈,社會價值就愈高,牽涉的持份者就愈廣泛。

灣仔藍屋的保育不止留屋,還要留人。社區對藍屋有強烈的歸屬感,其社會價值可想而知。因此,藍屋髹甚麼顏色,也該由持份者來決定,即使當年身為保育建築師的我,也不敢自己說了便算。

經過對外牆殘留舊油漆的分析,我們發現藍屋本來是全白色的。不過現在藍屋的藍色已成為一個註冊商標,所有持份者對保留三座藍色完全沒有異議。至於剩下的一座灰色怎麼處理,卻眾說紛紜。我們保育顧問團隊提出三個方案︰保留灰色,以記載活化前狀況;還原白色,以尊重歷史;改做藍色,令藍屋四座歷史性地再度統一,象徵社區(及業權)一家團聚。

在持份者討論會上,保育建築師首先從專業角度講解三個選擇,接着是居民發表意見。最精采及最意外的,是有老街坊回來分享︰以前誰曾在自己單位外牆髹過黃色,那個業主又曾把一幢四層髹過綠色。持續兩個周末的討論,不但提供了街坊參與保育工程的機會,也意外地發掘了更多珍貴的口述歷史。今天大家看見的三藍一白局面,就是街坊最後投票的結果。老實說筆者的心水並不是白色,但不論結果怎樣,它都代表着街坊參與的成果,為藍屋顏色的傳奇加了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作為有份參與這保育項目的一員,都覺得欣慰。

為了一種顏色需要討論兩星期,可以想像為何藍屋這個保育工程由前期醞釀到完工需要差不多十年時間。在香港寸金尺土、分秒必爭的環境下,這種需要由下而上的保育工程,恐怕是前無古人,有幸得到政府、聖雅各福群會及各街坊出心出力下才能實現。我想藉此機會向各路英雄所作的努力致謝。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842061/藍白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