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不出戶 — 【建築遊之台灣篇】

AAAA.png

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說過﹕「旅行﹐造就了人﹔旅行﹐也造就了建築家。」要真正理解建築,並非只通過閱讀書籍,而是要通過自己的五官來體驗其空間,才能感受到建築物的真實。

香港建築中心於2014年第一次舉辦建築遊 –「台灣『在地』建築遊」,就是帶大家參觀安藤忠雄的作品與及一些以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建築,包括位於大溪鎮的齋明寺、北投的農禪寺、台中的菩薩寺、中壢市的襲園美術館、新竹縣的若水會館、富貴三義藝術館等。

之後徇眾要求,續辦「宜蘭與台南 –『為什麼建築是重要』建築遊」,以及更多建築深度遊,「築」跡遍及大中華 (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伊朗、北歐、新加坡、南韓、越南、土耳其、墨西哥等。

有團友分享說:「建築是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習性,啟發潤澤人的心靈空間。建築之旅非但開了眼界,還開啟了心界。」

接下來幾個星期的「築」不出戶同大家海外建築深度遊。事不宜遲,這星期我們一起遊歷台灣建築,探索如何締造自然、建築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以及細閱台灣建築師如黃聲遠、劉國滄等的建築,如何表現出本土建築師對出身地的情感、對人和自然的尊重、對自己土壤的厚愛。

香港建築中心主席
葉頌文
建築師


【建築隨意門】(新城知訊台)
除了分享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精彩建築,亦會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分享對本土發展和相關議題的見地

節目共賞

  1. 台灣之宜蘭篇」(嘉賓:陳翠兒建築師、馮少文建築師、張永雄先生)

  2. 台灣之台中篇」(嘉賓:陳翠兒建築師、潘浩倫建築師)

  3. 台灣之台南篇」(嘉賓:景國祥建築師、黃玲小姐)

**節目逢星期五下午4時至5時於新城知訊台播出,請大家密切留意。

6.jpeg

Skypost_171110_陳翠兒_正念建築之人天共好_Photo 2.JPG

【筆講建築】(晴報)
由一群中心的建築師和會員撰寫,內容涉及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建築及城市發展的欣賞,進而讓人們反思對香港將來發展的願景和策略
 
「在台灣,我們遇上了半畝塘。他們以建造『人天共好』的節氣建築為宗旨,只做對人和環境有利益的事情。這個相遇始於雜誌上一張位於台中大里『菩薩寺』的照片。這個小得佔地面積只有大約370呎的建築,卻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佛教的要義,讓空間的氛圍令人有回到心靈的家的感覺,回到我們原來的本性……『樸山村』是半畝塘最近的發展項目,他們要做的不只是建築設計,而是對這山區生態的修復,將一個蚊患嚴重的地區,轉化成為螢火蟲也會回來的淨土,不只是建以人為中心的建築,同時也為其他生物創造美好的環境。」
(摘取自《正念建築之人天共好》一文)
 
文章共賞

  1. 正念建築之人天共好》(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2. 櫻花陵園,生死的啟悟》(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3.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4. 匯聚人文閱讀的文藝旅館》(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5. 隱於森林的圖書館》(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6. 蘭陽建築 ‧ 在田中央》(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7. 都市雨傘#𠲍𠲍噹森林》(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8. 本土地域主義#中山小巨蛋》(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筆講建築】逢星期五刊登於晴報,請大家密切留意。


【建人建誌】
同大家分享日常的建築小記

《威尼詩人》

傳說話,海豚和鱷魚趁全人類留守家中抗疫時,悄悄地回到了威尼斯的運河裏翔泳。這「消息」雖然是假的,但動物像童話故事般重返水都,光想像畫面也夠令人神往。
 
這座快要陸沉的歷史古城,每年都有數千萬遊客到訪,整座城市積極地服務旅遊業,令本土的威尼斯人都生活不了而紛紛離開,剩下一座如博物館般的城市,浮沉在潮水漲退之間。在這仿彿只有古老建築的氛圍中,孕育了一位建築師,他的作品在古城和潮水間渾然天成,而且散發著二十世紀現代建築的創新精神,他就是Carlo Scarpa。
 
Scarpa 的建築作品只有寥寥數十件,且都是位處威尼斯和附近的威尼托區(Veneto)的偏遠地方,不容易參觀。除了「難去」,他的作品也很 「難明」,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去解釋作品的理論和概念。這和很多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不同,例如Le Corbusier,他出書的數量比他的建築作品還要多,是一個「公關高手」。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可幸Scarpa留下了大量的草圖:位於維羅納(Verona)的老城堡博物館(Castelvecchio Museum)是Scarpa比較易去的作品。當年委任他做設計的館長,忘記了安排設計費用,唯有「巧立名目」一口氣買下Scarpa為項目畫的所有圖紙當找數。這些圖紙讓後來的學者可以研究和瞭解他的創作理念,漸漸讓人認識這位深居意大利北部的建築詩人。
 
形容他是「詩人」,多少和他的作品「難明」有關。和理性主義的建築有清晰的設計綱要和佈局不同,Scarpa的作品總是含糊且枝節橫生的。從照片看他的作品,很難見到建築的全貌,反而局部的裝飾細節最搶鏡。那些精緻的小五金扶手門柄,都是他和當地工匠合作的結晶。對細部的執著和精雕細琢,反映了Scarpa曾經在Burano學習玻璃工藝達七年之久的匠心獨運。美國建築大師Frank Lloyd Wright曾經到威尼斯選購了幾件玻璃品,後來才知道全是出自Scarpa之手,兩人可謂惺惺相惜。
 
要了解Scarpa的建築,就要先到威尼斯迷路一整天。迷宮般的窄巷開闊成廣場,再漸漸收窄成橫街。到訪他的建築就有如穿梭大街小巷,空間忽然擴張忽然壓縮,柳暗花明。在迷途的過程中更常會被那些精緻裝飾細節吸引,駐足觀察良久,不知時光飛逝。這正是浸淫在威尼斯城市迷宮的體驗,被Scarpa轉化成流動的空間。他的建築語言是不能從這座浮城分割出來的,也是不能被模仿的,這就是建築的「地域性」。
 
古建築的外牆裝飾經歷大潮水(Acqua alta)的沖洗,剝落的批盪,露出了石牆多重的紋理,留下了時間流逝的痕跡。這些景象都入了Scarpa的血。在老城堡博物館的翻新設計中,由於建築物多重歷史的複雜性,他沒有選擇任何一刻作基礎去還原其中一段歷史,而是替古堡進行局部拆卸和開挖,把幾段不同時期的構築物同時並置,把凝固的歷史演繹成流動的時空。這和主流的保育概念──清楚分辨新建和舊有建築──是背道而馳的。Scarpa把建築的過去式轉化成現在進行式,新和舊的元素被融爲一體,模糊了古老和新穎的界線,體現了「歷史的連續性其實是永恆的變幻」(All continuity of history means is after all perpetual change)。

Scarpa建築的地域性,令他難登世界建築的舞台。但正因為這些建築深深紮根當地(無論是地理上,文化上,還是情感上的紮根),令她們顯得彌足珍貴,即使浮沉於潮水間,被沖刷得退色,也不變得過時。在威尼斯沉沒之時,我也要轉世為海豚和鱷魚,見證Scarpa謎樣般的建築徐徐沒入水中。

香港建築中心董事
蔡杰宏
建築師

Image.png

WhatsApp Image 2020-05-27 at 9.24.31 AM.jpeg

【建築101】
帶大家由淺入深去探索建築

《健身建築》
 
過長時間坐在辦公室有機會導致肥伴、容易疲倦、背部不適、甚至增加癌症風險。有研究指出坐下比企立每小時消耗少50卡路里,倘若每天多坐3小時有可能令你短2年命。相反而言,每星期做2.5小時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跳舞、家務、與孩子玩耍等)有機會可減少20%死亡率。
 
要錢去買健康,還是要健康去賺錢。
 
追求健康生活而成為世界綠色建築新焦點。現時最新興綠建築標準認証-WELL Building Standard,就是以推動身心健康為大前題,確立全面建築設計及營運準則。由建築及醫療專家攜手合作,這健康建築認証一切從人的生理系統出發,於空氣、水、光、舒適、進食、思考及健身七大領域上,導出如何對呼吸、感觀、消化、肌肉、神經系統帶來正面影響。
 
綠色建築常常提及以人為本,健康建築更以人的身、心發展為核心。大原則大家可能已熟能詳,重點在乎執行細節。以下介紹一下在「健身」範疇中的六大健康建築設計概念。
 
一、「活動傢俱」-目的鼓勵在工作間仍可做運動,避免長時間坐下。如提倡裝置新型辦公枱連跑步機或單車機,邊運動邊工作;或者,桌面高度可靈活調較,方便隨意選擇站立式工作。
 
二、「室內健康通道」鼓勵多行樓梯,減少使用升降機,既健康又節能。樓梯位置要明顯,如位於大堂門口附近不多於7.5米的距離及設於升降機前。當然,設計上都要略花心思,如樓梯闊度不少於1.4米,加添至少以下兩種原素: 藝術品、音樂、日光照明、室外景觀等。
 
三、「戶外活動文化」進一步提倡步行文化及享受戶外空間。如主要行人通道、樓宇入口、巴士或小巴站旁邊增設小型休憩空間,設有椅、枱、飲水機、綠化景緻、藝術裝置等。
 
四、「活動空間」舒緩日常工作壓力。辦公室最理想選址是800米範圍內有公園、泳池、緩跑徑、健身室等。800米大概是由銅鑼灣地鐵站到天后站之距離。然而,辦公室內考慮增設breakout space活動空間。
 
五、「健身器材」方便進行心肺及肌肉鍛練運動。設置不同類型健身器材並提供安全使用指引。建議規模不少於能供1%總員工人數之用。
 
六、「低碳交通」提倡多運動少坐車,以步行、單車聯繫集體運輸系統。建築設計要考慮停泊單車位置及數量,以及設置更衣室、浴室方便以單車待步及做運動的員工。
 
目前,不少新型企業如Google、Linkedin,已把運動、悠閒設施融入辦公室設計中。疫情令城市急速步伐停下來,是時候反思健康與經濟發展之優次因果。
 
香港建築中心會員
兩度


【走讀見築】
跟著建築中心走讀世界不同的建築

《中西橋樑的土耳其建築 –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2
 
探索穴居生活,在Cappadocia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烏奇莎城堡(Uçhisar Castle),是一塊60米高巨岩,地勢險峻。岩壁上滿是大小不一的坑坑洞洞,隨機地分佈著,看似巨型的白蟻堆。不同的洞穴有不同的功能,供人們居住的、供教會傳道的、供鴿子棲身的等等。此外,這海拔最高的村落,有著防禦外敵的功能,也是當年岩穴社區的核心。
 
在烏奇莎城堡的周邊石柱林立,石柱呈不同形狀,尖塔、蘑菇、仙子煙囱、駱駝等,隨機地聳立著,沒有特定間距、材質和色澤。柱上或挖有洞穴,石柱林之間有通道,且與城堡相連,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岩穴社區。雖没有完善的整體設計,與今日的城鎭社區規劃無異。
 
站在這奇石社區想像着古人數千年前之活動作息,時有鴿子群在空中飛翔,平添生氣。當年飼養鴿子是為了收集鴿糞用於耕種和傳送信息,與今天紅燒食用挺不一様。可見當年的社區關係和人脈互動已具相當規模。
 
烏奇莎城堡於六十年代被歐洲財團開發成一法式小鎮,今天旅客可在洞穴旅館及餐廳下榻用餐,體驗現代版的穴居生活之同時,追索古人足跡。
 
香港建築中心會員
appleapple

WhatsApp Image 2020-06-06 at 7.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