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木子:《地下停車場:環保建築抑或城市陷阱?》

Skypost_170901_築木子_地下停車場:環保建築抑或城市陷阱?.jpg

2017.09.01
撰文:築木子  
《地下停車場:環保建築抑或城市陷阱?》

颱風「天鴿」橫掃港澳,除令兩個城市滿目瘡痍之外,更意外暴露了我們城市一個大隱患--地下停車場。暴潮瞬間淹沒了多個地下停車場,更造成多人在澳門停車場內遇溺身亡。大家不禁問︰為何要將停車場建在地底而不是地面?

2010年,屋宇署推出「可持續建築指引」,提出一系列新規定去改善香港的城市環境,其中一項就是推廣地下停車場。停車場如果設置在路面水平之下便可以豁免計算入樓面面積內,否則便需要計算入發展比例,變相迫使新的停車場建入地底。為甚麼?目的是為了減少樓宇的體積,從而改善城市的通風環境。

但一直以來,業界對於地下停車場對環境影響的利弊都有爭議。例如地下停車場因為沒有天然通風及日照,必須倚賴人工照明和抽氣,容易讓廢氣和污水積聚。很多時候發展商只是為了迎合指引的要求才挖地牢作停車場,無端浪費了不少資源。

近年亦有不少質疑指出,樓宇的體積對城市環境未必有負面影響,高樓大廈是否影響城市的通風、日照,關鍵不一定是樓宇體積的大或小,而是樓宇的設計如何配合周圍的風向、日照等自然元素。例如超高樓宇的外牆,其實也可以將高層的風向導流至地面,從而改善路面的空氣流通。因此強將停車場設在地底以及規限樓宇體積,對改善環境未必有效。

反觀同樣致力推廣環保建築的新加坡,近年已放寬類似的規限,只要樓宇設計引入如綠化外牆、空中花園等環保設施,規管方面都可以作出彈性處理。在新加坡市中心不難見到一些新落成的大樓,停車場都是設在地面以上,配合綠化的配套,是既實用又環保的成功例子。

「天鴿」帶給我們一個提示,是時候重新評估地下停車場的環保效益,究竟是環保建築抑或是城市陷阱。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894258/地下停車場:環保建築抑或城市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