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不出戶 — 【建築遊之日本「築覺之旅」篇】

IMG_4875.JPG

建築中心分別舉辦了兩次日本建築之旅,第一次是「日本—直島與東京:築覺之旅」,第二次是「日本古今建築之旅:從名古屋到金澤七天探索團」。

日本有不少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如槙文彥、伊東豊雄、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丹下健三、黑川紀章、隈研吾等,他們不少的作品給予人眼前一亮及驚喜。日本建築之旅除了尋找大師的足跡,由住宅到公共空間、商業設施,深入淺出地了解日本建築師的設計哲學與建築魅力,亦讓大家從建築角度多一點認識日本文化,觀察當地生活的細節及從所參觀的歷史建築、火葬場、博物館、美術館、教堂等,啟迪大家的思考,增長見識。

「所謂的建築,光只是從二次元的展開圖面、照片或是描述的語彙,是無法瞭解它的全部的。

隨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吹過的風所攜帶的味道、響遍建築裡頭的人們交談聲、在周遭飄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除非親自前往現場,使用手足以至於全身的感官與性靈來體驗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在心裡臨摹旅行中反覆行走所留下的軌跡、再三回味旅途中和他人相遇時的種種對話,進一步深化探索在漫步時曾思考過的一切,旅行便能一直不斷地進行下去。」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日本建築之旅,是觸動心靈空間之旅。當中有位團友分享說:「精準細緻的建築為人欣賞,優美的建築讓人喜悅,超然的建築提升心靈。」

旅行之日仍是遙遙無期,雖然暫時無法藉旅行拓展對建築的視野﹐倒不如把握這個空檔,跟著建築中心先來個「沙發上夢遊日本建築」吧!

香港建築中心主席
葉頌文
建築師


【建築隨意門】(新城知訊台)
除了分享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精彩建築,亦會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分享對本土發展和相關議題的見地

節目共賞

  1. 日本建築之旅(一)」(嘉賓:黃德明建築師、李培基建築師)

  2. 日本建築之旅(二)」(嘉賓:林中偉建築師、楊穎心建築師)

  3. 日本建築之旅(三)」(嘉賓:衞翠芷博士、李明湛建築師)

  4. 日本建築之旅(四)」(嘉賓:劉秀成教授、許允恆建築師)

  5. 日本建築之旅(五)」(嘉賓:李培基建築師、李明湛建築師、劉丞睿先生)

  6. 日本建築之旅(六)」(嘉賓:葉希芃建築師、陸沛靈建築師)

  7. 日本建築與生活」(嘉賓:陸沛靈建築師、陳翠兒建築師)

**節目逢星期五下午4時至5時於新城知訊台播出,請大家密切留意。

18768354_1260597880716768_1396491921975865807_o.jpg

(相片提供:黃德明建築師)

(相片提供:黃德明建築師)

【筆講建築】(晴報)
由一群中心的建築師和會員撰寫,內容涉及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建築及城市發展的欣賞,進而讓人們反思對香港將來發展的願景和策略

「自然建築是連結場所、素材和地球環境的幸福關係的建築。— 隈研吾
他的自然建築素材不與周邊環境爭朝夕,內斂的建築外形亦不跟附近的建築物較量,低調得來亦值得尊重,將附近的自然環境與建築本身連結成一種幸福關係。尤其是他的美術館作品,往往是在原有的建築物上擴建,他那重新演繹的自然素材及存在意義,將新、舊建築兼容並蓄,漸進地渾為一體。」

(擷自《自然的建築︰見山已不是山》)

文章共賞

  1. 自然的建築︰見山已不是山》(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2. 生死紫花「頭大仏」》(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3. 實用與創意兼備的東京Mode學園》(撰文:許允恆建築師)

  4. 柳暗花明︰日本美秀美術館》(撰文:潘緻美建築師)

  5. 建築俠侶的白色魔法》(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6. 建築不可承受之「輕」》(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7. 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撰文:林中偉建築師)

  8. 櫻花吹雪的淒迷》(撰文: 陳晧忠建築師)

  9. 1964到2020的東京奧運》(撰文: 陳晧忠建築師)

  10. 瀨戶內海島嶼的重生》(撰文:李培基建築師)

  11. 京都園藝不止枯山水》(撰文:陳雅麗小姐)


【建人建誌】
同大家分享日常的建築小記

《疫情下的社區服務》

疫情反覆,重重打擊各行各業,加上政府收緊防疫措施,早前晚市禁止堂食、社區中心暫停對外開放、球場和休憩場所等全面關閉,露宿者人數倍增,當中不乏年輕新面孔,有見及此,「港京扶輪社」* 和 「啟德扶輪社」在地區總監領導下 與「聖雅各福群會露宿者綜合服務」* 攜手協辦「扶輪助安居」社區項目,為麥難民及露宿者在疫情中找棲身之所,提供最多廿八天的「緊急賓館住宿」。

為確保入住者不會交叉感染,計劃為申請入住者提供免費新冠病毒快速測試,保障入住者及社區的安全。同時,由於露宿者均面對經濟困難,計劃更為有需要的入住者,免費提供日用品及每日三餐膳食,協助面對疫情的困境,更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及協助他們盡早重回社區。

是次計劃,共有十六位無家者獲得短暫旅舍住宿支援並已於九月初完成計劃,當中有些自費續租原先安排的同一旅舍,有些則入住宿社、老人院,劏房 (申領綜援)、有些更找到工作或在朋友家中暫住,不過亦有些回到街上做「街友」,安置率約七成半。

本人有幸參與其中,透過是次計劃,讓我及社友對露宿成因、露宿者的問題、聖雅各福群會露宿者綜合服務隊的工作有進一步的認識,露宿者是被社會遺忘的一群,露宿者缺乏福利保障,當中牽涉的情況亦很複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得到的問題,但也總算是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期望社會上有更多賢士向他們施以援手。

宅在家中,讓我多了時間思考問題;躲在房中,讓我多了機會細味人生。

衷心祝願疫情早點消失,社會快些回復正軌。

香港建築中心董事
梁淑炘
工程師

備註:
* 扶輪的主要目標是服務—在社區、工作場所、以及在世界各地服務。扶輪社員(社區中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辦理許多社區服務計劃來處裡許多關鍵的社區問題,扶輪的座右銘為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
** 聖雅各福群會是一間多元化的社會服務機構,為社區內不同需要的人士,提供高質素的綜合服務,自1996年起,聖雅各福群會開始為港島及離島的露宿者提供服務,工作包括外展服務及李節街宿舍

WhatsApp Image 2020-09-17 at 12.05.35 AM.jpeg

file.jpeg

【走讀見築】
跟著建築中心走讀世界不同的建築

《現代建築聖城—昌迪加爾》(上)

「當一個時代結束,當久經壓抑的民族靈魂開始發聲,便是我們千載難逢、去舊迎新的時刻。」1947年,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於脫離英國獨立前夕向全國發表演說,同時為建立共和民主政制、經濟、社會、教育等改革計劃揭開序幕。由於原來的旁遮普(Punjab)首府被納入了巴基斯坦境內,促使印度急須建造一個具規模的全新城市,因而催生了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誕生。美國規劃師Albert Mayer及波蘭建築師Matthew Nowicki以「花園城市」(Garden City)為概念,規劃了如紐約以方格路網為基礎的城市佈局,惟因後者空難離世而需再覓設計人選。尼赫魯最終選上了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同時也將昌迪加爾昇華到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層面。

柯比意接手後沿用了方格肌理,並加入更多的綠化地帶、休憩空間,大小主要道路亦更清晰地劃分不同功能的區域,城市更宏大更有氣勢。柯比意眼中的現代城市就如機械般運作明快俐落,沒有半點歷史痕跡,沒有傳統貧富枷鎖,可謂與尼赫魯心中正創建去殖民化、標榜新興思維、象徵現代及進步的國度不謀而合。雖則如此,柯比意極力主張解決住屋問題的複合高層住宅(Unit’e d’ habitation)並沒有在昌迪加爾得以落實,因此要感受其烏托邦全貌,大概只能於腦海將其作品結合吧。

作為破舊立新的昌迪加爾,與其餘的印度城市大相逕庭,好壞各有論述,卻令這只有短短70年的城市於現代歷史留下了巨大足印。今天到訪猶如是向柯比意朝聖之旅,是建築愛好者享受盛宴之地。建立一座由零開始的城市,除要感謝大師神筆外,當權領導的高瞻視野無可取代,否則,如何偉大的歷史名城也會給其消磨殆盡。(勒.柯比意篇之一)

香港建築中心會員
C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