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不出戶 — 【建築遊之新加坡「綠建築」篇】

woha-book.jpg

談及綠化國家,相信大家定必想到這個空中花園城—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於建國之初,就制定了建設「花園城市」的目標。過去半世紀,新加坡在綠色建築的推廣上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城市綠化的極致也反映在近代的新加坡建築上,由原本的「花園城市」逐步邁向「花園中的城市」。

建築中心的「綠建築」遊,參觀了新加坡近年落成的多項綠色建築,當中包括住宅項目如新加坡政府最引以為傲的組屋代表—達士嶺;酒店項目如綠洲酒店(Oasia Hotel);學校如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習中心「創意之室」(The Hive)和波浪體育館(The Wave)、拉薩爾藝術學院;寫字樓如啟匯城(Solaris)。其他項目如風華南岸大廈、濱海堤壩、亞歷山大拱橋和森林步道等,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新加坡政府訂下目標,要在2030年前,全國八成建築都要是節能綠建築,並透過立法管制、政策鼓勵、市場推動,甚至成立綠建築專科學院培養專才,當中我們參觀了新加坡首座零碳建築—新加坡建設專科學院(BCA Academy),及全球首個高空旋轉實驗室—新加坡建設局天穹實驗室(BCA SkyLab)等,新加坡全面推廣綠建築的力度可見一斑。

我們還有幸拜訪由黃文森(Wong Mun Summ)和 Richard Hassell 創立的著名建築事務所—WOHA,進一步深入了解他們的理念,他們所追求的不只是兼具美學的建築,更重視的是打造永續的綠意空間與城市,以面對全球暖化的挑戰。在他們的《Garden City Mega City: Rethinking Cities for the Age of Global Warming》一書中,亦分享了如何透過智慧與永續設計,拯救我們的城市與地球。

人類常常忘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如何與萬物和諧共生、共享自然,以得與永續發展,值得大家去思考。

事不宜遲,現在帶大家遊新加坡綠建築。

香港建築中心主席
葉頌文
建築師


【建築隨意門】(新城知訊台)
除了分享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精彩建築,亦會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分享對本土發展和相關議題的見地

節目共賞 

  1. 新加坡『綠』之旅(一)」(嘉賓:葉頌文建築師、李明湛建築師)

  2. 新加坡『綠』之旅(二)」(嘉賓:李培基建築師、傅秋梅建築師)

  3. 新加坡『綠』之旅(三)」(嘉賓:陳翠兒建築師、黃德明建築師)

  4. 新加坡『綠』之旅(四)」(嘉賓:葉頌文建築師、陳翠兒建築師)

**節目逢星期五下午4時至5時於新城知訊台播出,請大家密切留意。

巨大穹蒼玻璃天幕的「星耀樟宜」_Resize.jpg

佔地101公頃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_2.jpg

【筆講建築】(晴報)
由一群中心的建築師和會員撰寫,內容涉及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建築及城市發展的欣賞,進而讓人們反思對香港將來發展的願景和策略
 
「人類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後,如今正邁進以全球網絡與多元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然而人與自然的距離卻愈來愈遠,因此不少城市都意識到重新與自然連結的迫切性。「花園城市」是將自然景觀與人工造景、建設與耕種、生物與數碼科技融合成為有機的單一整體,促成複雜且持續變動發展的生態系統,當中新加坡是推動花園城市的佼佼者。」
(擷自《新加坡:從花園城市走向花園中的城市》)

文章共賞

  1. 全綠建築之旅 – Oasis Hotel》(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2. 新加坡板凳的故事》(撰文:李培基建築師)

  3. 讓人安居的綠建築:Skyville@Dawson》(撰文:陳翠兒建築師)

  4. 讓我們有光︰新加坡的經驗》(撰文:李培基建築師)

  5. 新加坡:從花園城市走向花園中的城市》(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6. 穹蒼森林#星耀樟宜》(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7. 會呼吸的建築#融合自然的設計》(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8. 生物氣候特性的建築設計》(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9. 新加坡的模塊化建築和組屋》(撰文:陳晧忠建築師)


【建人建誌】
同大家分享日常的建築小記

《線上評審軼事》

自2011年起,我每年都有幸獲邀到香港科學園擔任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初賽的其中一位評審委員。今年新冠肺炎及限聚令影響下,主辦單位靈活變陣,決定透過線上舉行,讓每隊參賽隊伍,輪流透過網絡平台,演示其創意發明和研究成果予評審評分和提問。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是由香港青年協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合辦並得到創新科技署和香港科技園公司作支持機構,比賽旨在讓本地中學生感受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鼓勵他們運用科學頭腦應對現實的各種挑戰,積極培育年輕一代透過創新方法解決社會難題,亦能培養出團隊精神以及提升表達和溝通的能力,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勵。
 
今年初賽已於2020年8月15日順利舉行,今屆比賽收到超過200支隊伍報名,當中86支隊伍於初賽向不同評判展示作品,最後有21支優秀隊伍成功躋身決賽。我有份評審的項目,包括導盲透視眼、細菌紫應走、一路暢通、護體頭盔、大象保護者、視安心等。儘管疫情反覆,但無阻各位科創菁英的熱誠,其中一隊更勇奪初中組發明品亞軍,恭喜恭喜。
 
每年無論多忙碌,我亦會抽空出席和支持,欣賞各個參賽隊伍努力的成果,見証各位同學朋輩成長的經歷。
 
網上演講,克服了地域及空間的限制,現場比賽,亦有另一番氣氛。擁抱科技,無疑是疫情下的一種新常態,亦是處於瞬息萬變時代的一種新機遇。一場疫情,亦驅使我從完全不懂網上會議,到現在每天都使用視像會議。
 
衷心祝願疫情快些過去,大家早點回復昔日生活節奏。
 
香港建築中心董事
梁淑炘
工程師

Images.jpeg

WhatsApp Image 2020-09-10 at 10.15.56 PM.jpeg

【走讀見築】
跟著建築中心走讀世界不同的建築

《中西橋樑的土耳其建築以弗所塞爾瑟斯圖書館》#4
 
跟香港建築中心參觀了多國圖書館,這所擁有2000年歷史的以弗所塞爾瑟斯圖書館(Celsus Library in Ephesus),感覺最為震撼。它經歷過火災地震及人為破壞,雖然遺址重建只保留了正門立面,但依然宏偉壯觀。細部設計雕工華麗細緻,展現當年人類的智慧和文明。20世紀初期被挖掘出來後,於2015年成為UNESCO世界遺產之一。
 
塞爾瑟斯圖書館位於克里特大道及大理石路交界,旁邊為高尚住宅區。它是拜占庭時代第三大圖書館,是以弗所最華麗的古羅馬建築。當年亞細亞省長Celsus 的兒子 Aquila,為紀念父親去世,而按其遺願興建圖書館並埋葬遺體於館內。選擇興建圖書館主要是羊皮紙的發明,館內12000卷藏書均用羊皮紙或莎草紙所造。工程於117年啓動至135年完成。
 
整座圖書館座落在九級高的大平台上,朝東而建以充分利用早晨光線。大門正面兩層設計,寬21米,高16米。上層3個窗戶與下層3個入口呼應,中間主入口較左右兩旁次入口為大。每層有科連式柱裝飾(Corinthian column),上下共16根,中間的柱較旁邊的柱粗,以加強建築壯闊的視覺效果。下層柱子之間有4座仿製女神雕塑,分別代表智慧、知識、聰敏、美德,原件則安放於維也納以弗所博物館內供展示。門廊深2.4米,內部有三層走廊環繞,閱讀室挑空,牆壁雙層設計,避免藏書受潮濕和高溫影響。綜上可見2000年前的設計師,除了建築風格上盡花心思之外,還在使用上考慮得相當細緻。
 
Celsus的陵墓獲政府批准與圖書館一併興建在市區,對Celsus來說是一項高度殊榮,可謂前無古人,後尚未見有來者。但這組合是否讓圖書館添上一分詭異,而用者又是否受落,真的不得而知。圖書館內設有秘道,通往正對面的風月場所。及刻在地板上,史上首則與尋歡作樂相關的廣告等組合,讓這圖書館更加獨特。在記載昔日社會繁榮富足,人們追尋知識的同時,還顧及身心靈需要的蜘絲馬跡。當年女性是禁止進入圖書館,社會文明但男女並不平等。
 
參觀完以弗所塞爾瑟斯圖書館後,感慨2000年前的文明先進程度簡直超乎想像,驚嘆當年已有設計建造樓高兩層建築物的能力及技術,而社會結構及生活模式與今天也非常接近。相比2000年後的今日,究竟我們進步了多少?腦海不禁迴旋着文明先進及與時並進的迷思。

香港建築中心會員
appleapple